高原反应是每个第一次进--最关心的问题:。
——我身体素质很好是不是不用担心高原反应?
——害怕产生依赖,不吸氧是不是也可以慢慢适应缺氧环境?
——发现不适,尽量减少运动,静卧三天。
这些都是对高原反应的误读,真正的高原反应可不像它字面上所表现的那么温和。即使是具备常年生活经验的“当地人”有时也会给出错误的指导。比如,一位已经出现高原反应的游客被导游告知“吸氧会有依赖”
吸氧真的会产生依赖吗?答案是否定的。医学上,“依赖性”一词专门用于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习惯性”或“药瘾”,它是指由于服用某种药物、特别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而产生了精神上或躯体上对于该药物的依赖,长期服用后突然停药会产生“戒断综合征”吸氧只是直接提高动脉血氧含量,改善人体的缺氧状态,恢复和促进代谢过程的良性循环,缓解缺氧症状的病痛。本身不会产生依赖性。症状好转,逐渐不用吸就可以了。当旅行结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也不会出现长期氧依赖的现象。
其实,对于高原反应的认知误区所带来的危害是致命的,吸氧是最有效缓解高原反应的手段,拒绝吸氧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
首先说说人体与氧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活一口氧气”
氧如何作用于人体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一进一出”
“一进”:氧气通过气道进入肺泡,随后弥散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到达人体各部位进入组织细胞。
“一出”:氧进入细胞的线粒体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人体所需能量,同时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氧呼吸,线粒体作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也被称为“能量加工厂”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颠覆对高原缺氧的认知。
如图所示。
上图是人在一个正常有氧环境中的完整循环,但是高海拔地区跟平原相比,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缺氧”,这里所说的“缺氧”,并不是空气中氧气减少,而是由于氧分压降低,氧的绝对值降低。
简单科普下氧分压,分压是个物理名词,就是混合气体中单种气体的压强组分。举例来说,大气中包含了多种气体比如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大气压乘以氧气所占的比例即为通常所说的大气氧分压。拿到医学上,就会用这个指标去考量进入人体内的氧气,比如可吸入气氧分压,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这些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是作为治疗和研究的重要参考项。
其实,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都是保持恒定的,约为20.1%。但随着大气压下降,空气密度降低,可提供的氧气量变少。比如,在海拔高度约为3700米的拉萨地区,氧含量仅为海平面的64.3%,进入血液的氧气浓度降低,人就会产生头疼、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高原反应”
在高海拔地区别做杠精。
研究发现,高原反应与身体素质没有相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并不能有助于对抗高原反应,甚至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在缺氧环境下剧烈活动时,氧饱和度比不运动的人还要低。当然也有学者观察到,身体素质较差者高原反应发生率高。纠其原因可能身体素质较差者,患有基础疾病、对冷环境更不适应,从而加重高反的程度。这方面的研究尚存争议。
所以,一定不要出于“突破自我”的自身鼓励,或者考虑提前终止行程对同伴可能造成的影响,而选择在症状消退前坚持登高,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当海拔高于4000米,急性高原脑水肿发生率剧增。
那么尽量减少高原反应对身体伤害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这些人,就别轻易去了。
急性高原反应可以累及所有年龄段,无论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研究表明,年龄越大,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风险也越大。健康儿童一般能良好耐受海拔低于3500米的高原旅行。但有先天性心脏病或6周龄以下的婴儿,风险更大。有急性高原反应病史,患严重贫血、高血压、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和肥胖的游客,不宜进人高原。孕妇不宜登高至海拔超过3600米。
随身携带“小药箱”
常见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反应的药物包括:乙酰唑胺:它可以帮助游客更快适应高海拔环境。一般在急进高原前1天服用,在到达目的地或攀登2天后停止。若无法耐受乙酰唑胺,口服地塞米松也可缓解症状。但在登高过程中停药会有症状恶化的风险。鉴于此,一般推荐乙酰唑胺预防,地塞米松仅用于治疗。另外,红景天、复方丹参滴丸、银杏叶、刺五加、西洋参等中药均有一定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效果。国内用红景天预防高原反应较为广泛,研究显示,其不仅具有防治高反,还具有提高机体在低氧条件运动能力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高原低氧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单一制剂或许无法达到完美的防治效果。
坐着火车去拉萨有科学参照。
一般认为,24小时内搭乘飞机进入高原可视为“急进”高原。研究发现,与历时3天左右乘坐火车或汽车渐进高原相比,搭乘飞机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危险性更高,甚至高达24.4倍。可见坐火车或者乘汽车进入高原比坐飞机安全很多。所以奉劝诸君,想上高原需要缓缓图之,是急不来的。
给行程留出足够的时间。
一般在抵达高原6-12小时后会出现头痛、胃肠不适、眩晕、疲劳和失眠等症状,说明高原反应“来了”
逐步、缓慢、阶梯式地到达高海拔地区是预防或改善高原反应最可靠且安全的方法,建议适当地拉长行程至数日,每天上升300-500米,每隔3-4天休息一天,这样能够保证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若时间充裕,建议游客提前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区适应性停留1周左右,再登高。如果你是“豪游”,白天在高海拔区域游玩,夜晚返回低海拔休息,当然是最理想选择啦。
初进高原,要注意减少活动,走路、运动时宜缓慢,勿大声讲话或放声唱歌,搬运物品或蹲下起立时,动作不要过快。高原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气温偏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应随时注意保暖防寒,预止上呼吸道感染。保证睡眠和调整心理状态,急进高原后吸烟、饮酒均有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因此应控制吸烟,禁止饮酒。
吸氧是最直接手段。
吸氧不但可以预防高原反应,而且还能有效的缓解高原症状,降低对机体的损伤。因为高原反应就是由于海拔过高,氧气过少而造成的。所以,吸氧是保护脑及其他器官最有效的方法,可迅速增加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如果游客不能回到到低海拔地区,一定要通过吸氧缓解症状。正确吸氧方法是:通过面罩或鼻套管以2-4 L/min的流速吸氧。
“静卧三天”观察法不可靠。
有些“过来人”传授“经验”:如果发生高反,静卧三天,三天没事就没事儿了,三天还不见好就返程,此“经验”不可取。出现高原反应应休息,一般一天左右即可好转。休息期间最好有同伴照顾。轻度的活动有助于适应环境。如果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后仍未消退,则需考虑转移到低海拔地区。同时要看高反的严重程度,如果出现脑水肿或肺水肿等严重症状,应马上接受包括大量吸氧在内的医疗救治,并且立即转移至更低的地区。
脑水肿典型症状:1。极度的疲倦和无力。2。难以正常行走。3。意识模糊或者情绪激动。4。出现醉酒样行为。
肺水肿典型症状:1。咳嗽。2。呼吸急促。3。爬坡困难。呼吸困难在休息时也变得明显。
最后祝大家玩儿得愉快。